“周郎嗟命短,遗泪洒江东。”12月26日晚十点三刻,深圳市粤剧团名伶们吟唱南派经典武戏《三气周瑜》最后一句唱词。伴随着戛玉敲金的粤剧唱腔,2022首届湾区粤剧节圆满收官,缓缓落下帷幕。
本届粤剧节历时七天,共安排5场演出,来自广州、港澳、珠海以及深圳和宝安本土的5家戏班轮流献艺。大湾区一流剧院团会聚,为戏迷烹调可堪回味的粤剧“大餐”。不同声腔、不同扮相、不同流派的舞台演绎,彰显粤剧艺术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有力呼应“粤来粤有戏”的活动主旨。
湾区粤剧节是深圳市宝安区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由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承办。通过举办本次艺术盛事,宝安成功集结粤剧群英,以肥沃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涵养粤港澳大湾区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也为高质量推进宝安文化强区建设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粤剧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国南北戏曲之大成。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评价,宝安富含粤剧文化底蕴,开展粤剧节非常适合,“希望有更多专业团队在这里交流合作。”星腔第四代传人叶幼琪指出,粤剧传承需要社会各界推动,她肯定宝安弘扬粤剧的担当,“粤剧文化的交流互动,能促进粤剧创新发展。”
本届粤剧节采取现场演出搭配视频直播的展演形式,拉近粤剧与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距离。大咖云集,精彩纷呈,观众反响十分热烈。依据南方+客户端等多个平台的直播数据,以及深圳文化馆云平台的活动预约统计,粤剧节吸引观众超过百万人次。不少观众在网络直播间留言,称赞湾区粤剧节办得有声有色,希望能一直办下去。“愿宝安文化事业越做越好,深圳粤剧越来越棒。”网友“宋先生”祝福道。
有好戏是擦亮粤剧节金字招牌的基础。首届湾区粤剧节期间,大型传统粤剧、现代粤剧、经典折子戏、宝安本土原创粤剧等四类剧种先后上演,让大批看客流连忘返。
开幕式表演中,广东粤剧院与深港澳粤剧院团代表联袂,带来湾区荟萃粤剧经典折子戏专场。“曾院”曾小敏的《绣红旗》曲风铿锵,江姐坚毅的形象挺拔伟岸。宝安本土院团一邦曲艺社的《古城会》故事一波三折,令人唏嘘不已。港澳粤曲名家叶幼琪《爱我中华》旋律气势磅礴,歌颂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广东粤剧院一团派出超强阵容,呈演《游园惊梦》《梦会太湖》等四出折子戏,感情细腻的表演使观众沉醉在悠悠粤韵。
大型传统粤剧《三气周瑜》是深圳市粤剧团为本届粤剧节献演的压轴大戏。此剧最初于1912年由民国小武周瑜林率大中华班演出,当年受到全行称颂,剧本几经易稿流传至今。剧目共分八幕,演出场面调度复杂,重现粤剧的古老排场。其文戏唱腔情感真挚感人,武戏中的长靠、短打戏份过瘾,充分展现南派武戏风采。此外,深圳市粤剧团还携《斩经堂》《霸王别姬》等7个经典粤剧折子戏以伺观众,收获连连叫好声。
现代粤剧《南粤破晓》是珠海市粤剧团于2021年打造的原创佳作。故事以珠海斗门解放史实为背景,呈现新中国成立前夕,南海某城国民党警备司司令一家参与解放斗争的悲欢离合。传统粤剧唱腔极具感染力,岭南风情融进声光电科技,革命先驱在逆境中艰难抗争的光辉形象历历在目,英雄故事荡气回肠。该剧曾在广州、澳门等大湾区多地演出,大获好评。
宝安本土粤剧《孝子暖娘》由岭南粤剧艺术馆(一邦曲艺社)编创,讲述明朝一家人因蔗渣寒衣而生起猜忌,之后化解释然的故事。新安孝德文化充盈其中,“百善孝为先”的精神内涵娓娓道来。该剧运用新派粤剧艺术表现手法,曾斩获首届广东原创地方小戏剧本二等奖、剧目银奖。
首届湾区粤剧节的背后,是文化魅力与日俱增的宝安。今年11月,宝安启动公共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行动。根据行动计划,宝安将实施湾区文化形象品牌培育工程、文化新场景打造工程、本土历史文化“双创”工程、惠民文化品牌优化工程等四大工程,深挖深港文化之根的内涵,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宝安将聚力搭建展示湾区核心文化形象的平台,助力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高品质民生幸福城,继续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本土文化品牌,树立“青春·活力·时尚”文体旅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