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下沉中小银行如何应变?深圳给出经验方法

2023-05-12 18:42作者:许素霞来源:奥一新闻编辑:王绍华

一季度拼经济,深圳能够交出亮丽的成绩单,金融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小银行更是以扛鼎之力冲锋。然而,面对大行下沉挤压,全国多数中小银行却颇感棘手,如何应变成了业界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近日,深圳给出了经验方法。

2023年5月11日,中农金30人·第二届农商银行百人会在深圳开幕。据介绍,本次会议为期2天,立足国际国内宏观大势之变、监管改革与趋向之变、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之变,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主题,探讨时代变革下中小银行的“应变”之道与“求变”之策。会议除了围绕“大行‘下沉’与农商应对”“城区竞合与上市展业”“运营转型与风险管理”“科技赋能与信创落地”四大议题展开智慧碰撞外,还将发布关于农村金融研究的五份课题报告,同时揭晓“农村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排行榜2022”榜单。

那么,应对大行下沉挤压,目前中小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有哪些?

会上,原中国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尚福林指出,当前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内外部两个方面的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大行下沉加剧了县域金融市场竞争;从内部经营看,中小银行同质化竞争叠加了转型发展压力。

尚福林强调,金融数字化是金融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新技术应用将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从资源投入上、技术能力上看,中小银行与先进实践有显著差距。中小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一是要立足本地定位,专注发展普惠金融,扩大服务覆盖面;二是要巩固客群优势,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加大服务深度;三是要守住风险底线,提高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在中小银行如何应对大行下沉挤压方面,深圳分享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舒毓民在会上指出,农商银行是我国县域地区重要的法人银行机构、地方金融的排头兵、支农支小的主力军、普惠金融的先行者。

舒毓民提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渔村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在此过程中,包括农村金融在内的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22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24万亿元,在亚洲排第四,全球第十。今年一季度,深圳的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的发展,GDP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增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于首位。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深圳金融业也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体现了发展的质量和韧劲。2020-2022年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年均达到了8.3%,今年一季度再次增长7%,占整个GDP比重达到16.2%,财税贡献超过1/4。

舒毓民表示,深圳农商行是扎根深圳的本土银行,一直以来与深圳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并始终专注于服务中小微企业,在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跨境财富管理等方面坚持先行探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此次活动在深圳举办,搭建了同业交流、智慧碰撞、互学互鉴的良好平台,机会十分难得。

舒毓民表示,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与深圳农商银行一起,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强与同业合作交流,守牢风险底线,提升业务特色,加快守正创新,在服务社区、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后,深圳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光安就“大行下沉与农商应对”作了主旨分享。他指出,深圳农商银行应对“大行下沉”的经验方法,概括起来,是一个识变、应变、求变的过程。要做到“坚持零售银行战略定位不动摇,全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不松劲,深入推动转型升级不停步”,以数字化为方向,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持续加强普惠金融体制机制建设,坚持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他表示,“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直面压力、迎难而上,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零售银行战略定位,坚守服务实体经济、中小微的本源初心,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才能持续巩固和扩展市场空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真正的“百年老店”。

不过,中小银行在“求变”过程中,还必须关注大环境,方能行稳致远。

会上,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进元对宏观大势作了分析,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之年。当前,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下调,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压力较大,更深一步的金融监管大幕开启。省联社改革进入加速期,大行下沉挤压农金市场进入激战期,农商银行等中小银行如何应对百年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亟待一场深刻的交流研讨。本次会议希望通过搭建专业化、深层次的互学互鉴平台,促进中小银行解决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面对未来,会上提到,农商银行走在全国中小银行前列,其正以卓越的自我革新能力和强大的生命韧性,在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永不僵化、真抓实干,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和昂扬进取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策马扬鞭,在伟大征程上赓续新的篇章。

采写:奥一新闻 许素霞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