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螺蛳粉的“灵魂”竟被广东这个小镇拿捏了!

2023-05-24 19:54来源:奥一新闻编辑:申于诚

等待一场电闪雷鸣的惊蛰

在英德西牛镇

是人们关心的大事

大家打心底知道“正月木,二月竹”

春雷滚过,笋就发了

这里,红黄壤土的丘陵延绵起伏,连江曲折穿过,笋苗兀自沉默。几场春雨过后,幼笋轻盈拔节,随后在盛夏急速窜升,夜里咯吱作响,像人在猛抻骨头。

所念必有回应

笋节一响,黄金万两

西牛全镇约5.8万人,有3万人从事麻竹笋产业,一年下来,产值接近18亿元。每天,轰鸣的卡车汇入这座被誉为“中国麻竹笋之乡”的小镇,载走数以吨计的笋,尔后在省道交汇处分道扬镳——

☛ 有的西行,为广西螺蛳粉送去最灵魂的配菜;

☛ 有的北上,成为麦当劳酸笋堡里搅动味蕾的主角;

☛ 有的跨洋,被端上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的餐桌。

与竹笋一同拔升的

还有政府的勃勃雄心

2022年,清远提出力争两年把西牛麻竹笋打造为百亿产值产业。何以跃升?如何转型?正值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发力,浩荡的东风里,沉睡在千山万弄里的麻竹笋,正在生发充满向上力量的答案。


《广东特有料》第三期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麻竹笋之乡”

这座包揽全国九成麻竹笋产量之地

No.1

从“野蛮生长”到远销海外

麻竹笋曾经大考

缺乏深加工、品牌不响亮,价格波动大,有200年种植史的西牛麻竹笋曾体验市场阵痛。

斩笋日当午。5月中旬,山里的温度已逼近30℃。笋农谢文生猛啜了一口烟,挥起手中十来厘米长的刀,一手握着笋身,横向一斩,手起刀落,笋也落,汁液顺着刀锋滴落,留下淡黄色的痕迹。听起来,这是棵令人满意的笋,“声音脆、亮,必定盏食(客家方言「好吃」)。”


广东英德市“西牛麻竹笋”


一拍、一斩、一剥

这套行云流水的肌肉记忆

传自200年前的祖辈

依照文字记载,清道光年间,英德市已有麻竹笋种植规模,时人称其“概节多枝丛生回枝,叶大如履”。至民国时期,麻竹笋已成为“各区之特产”,享誉颇丰。2005年,西牛镇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麻竹笋之乡”。

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奕业介绍——

产自英德市的麻竹笋,均统称为“西牛麻竹笋”。目前,全市麻竹笋种植面积已达80万亩,其中鲜笋年产量约105万吨,占全国90%以上;笋干年产量为0.6万吨,出口量占日本笋干市场的95%以上。总产值逼近40亿元。


西牛麻竹笋种植面积及鲜笋产量。


西牛麻竹笋笋干产量

作为麻竹笋主产区

西牛镇是全市的“销冠”

种植面积达到20.6万亩,每年输出鲜笋35万吨,笋干0.5万吨。该镇是广西螺蛳粉“灵魂”酸笋的主要供应地,当地一家企业与广西某螺蛳粉企业的酸笋交易量达到了一年1500吨左右。

如此可观的产能,绝非朝夕达成

在破土之前,行业与幼笋一样经历了

左冲右突、野蛮生长的阶段

这一点,年过半百的谢文生深有体会

谢文生记得,二三十年前,每到斩笋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得上山里呆个半载,吃住都在“山寮”里——这是一种靠树皮和竹子搭成的简易木屋,夏阴凉,冬灌风,大雨一来,满室泥泞。笋农们以“山寮”为圆心劳作,一边斩笋,一边煮笋:先在铁锅里烹上个把小时,再拿尼龙薄膜细细地封起来。数日之后,薄膜会凝上淡黄的水珠,这是麻竹笋发酵的痕迹。

“没办法,当时山上的路还没通,等把鲜笋挑下山,笋肉都糙了,只能就地煮熟。”谢文生解释说。后来,村里的路通了,笋农开个摩托车、三轮车,就能把鲜笋突突突地运下去,“不用整宿整宿呆在山上了。”

从此,鲜笋不再是市场里的新鲜玩意儿,但对英德而言,发展空间仍非常广阔。

渐渐地,鲜笋缺乏深加工带来的市场弊端初显。英德市麻竹产业协会会长黎水清告诉记者——

早些年,西牛麻竹笋几乎都是以原料或粗加工的形式销往广西、四川等地,由当地企业进行精加工后,方流向全国市场。市场终端始终被握在他人手里,产品附加值甚低,价格波动也大。

谢文生对此深有感触。种笋这么多年,他说自己“一年十几万赚过,一年几万也赚过”,光景不好的年岁,鲜笋收购价甚至能跌至1斤几毛钱,人跟笋干一样蔫。


笋农在晒笋干

这些来自市场的阵痛

当地政府也有切身感知

2018年尝试申报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时,李奕业惊诧地发现,全市竟没有一家省级龙头企业可以牵头实施。

李奕业:“有些企业尽管已经发展了二三十年,但主要以贴牌生产或粗加工为主,自主品牌并不响亮。”这令英德市政府感到焦灼,“必须提上去,必须做起来。”

黎水清想起几年前去广西调研螺蛳粉产业的场景,亮红色的横幅一字拉开,写着“销售100个亿,带动300个亿”,数字把他震得晕头转向。

黎水清:“当时我就想,我们麻竹笋也能做到。”这名老英德人笃定地认为,尽管掣肘颇多,但西牛麻竹笋,仍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No.2

打造百亿产业

从“被看见”到“高光”时刻

建设产业园、注入金融活水、打造种植“模板”,活力正源源不断注入西牛麻竹笋。

市场是一点点掘出来的。2018年,当螺蛳粉在互联网的东风里突飞猛进,作为“灵魂”酸笋的原料供应地,西牛麻竹笋也开始一路飙升。巅峰时期,产值一年可翻三成有余。

这是黎水清不曾料想过的速度。他形容,西牛麻竹笋就像是被突然推到了聚光灯下,“一下子就被看见了。”

接连出台的政策

成为照亮产业发展的最强光

2018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英德顺势而动,当年就着手启动英德市麻竹笋产业园申报工作,西牛镇随后启动镇域产业园建设。目前,前者已成功入选2023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

两大产业园直指

西牛麻竹笋的短板——深加工环节

“只有深加工做起来了,产业链条才能稳定下来。”李奕业解释,“比如今年鲜笋的收购价是1块2,尚算正常,但明年可能又跌到五六毛。一年一波动,农民的信心不稳定,产业如何持续发展?”

源源注入的金融活水

也在撬动第二产业发展

2022年初,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英德市麻竹产业协会与英德市农商银行三方签订了《麻竹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英德市农商银行推出授信20亿元的产品“金笋贷”,用于支持麻竹笋企业、农户的资金需求,可覆盖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一年下来,已累计发放涉竹笋贷款2193笔,总贷款金额达到3.08亿元。

黎水清正是“金笋贷”的受益者之一。“贷了1000多万投入生产,半年的时间就赚回来了。”他说,这速度还不够快,“我们协会有家企业贷了300万,两个月就回款了。”

科学种植

是英德打出的第三张牌

时下,支撑笋农在山里大刀阔斧的,仍是200年来祖辈口口相传的种植经验。“如何施肥?如何修剪?一兜竹要留几棵母竹?多少年淘汰一次?这些很关键,但也很缺乏。”


笋农在移植笋苗,图源:南都

李奕业认为,推出一个种植“模板”很重要。他设想过,原来鲜笋平均亩产约1.5吨,那么,经过科学种植,这个数字能不能往上提个两三千斤?

这个愿景并不遥远。西牛镇副镇长陈伟锋告诉南都记者,西牛镇已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建设了148亩麻竹笋试验基地,尔后,又在小湾村规划建设了“麻竹笋产业跨村组连片示范基地”,面积扩至2000亩。对于后者,西牛镇寄予更高期待。“我们在基地启动了林下经济项目建设,探索在麻竹林下规模化养殖清远鸡。”

2022年,西牛麻竹笋迎来“高光”时刻——清远市官宣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西牛麻竹笋位列其中,与声名在外的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丝苗米齐名。

与笋打了半辈子交道,黎水清从没这样惊喜过。他直观感知到,政府对麻竹笋的支持力度,就像盛夏突围的笋苗一样,一日比一日高,“前所未有。”西牛麻竹笋,不再是低调寡言的“剥皮黄金”。

No.3

深加工玩“跨界组合”

老产业迸发新活力

专攻深加工,擦亮新品牌,越来越多的人和钱汇入这片剑指百亿产值的“蓝海”。

崛起的麻竹笋给英德注入了新希望,也照亮了新面孔。眼尖的谢文生留意到,进出镇子的年轻人明显变多了。

☛ 江斯娜:“跨界组合”改变消费端

英德人江斯娜就是在2019年回来的这个毕业于湖北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姑娘,在祖祖辈辈的劳作里看到了麻竹笋的另一面:回款周期快、种植难度低、体量足够大、政策支持多。“这很nice。”她决定回乡。2019年11月,由5名年轻人担任骨干的“广东大西牛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此组创而成。类似的人不在少数。江斯娜介绍,“单我们企业,员工平均年龄32岁。”

麻竹笋带回年轻人,年轻人则带回比麻竹笋更加新鲜的东西,比如天马行空的想法。江斯娜团队琢磨过,麻竹笋“靠天吃饭”的情势不可维持,如此巨大的产能,必须通过新的形式和销售抵达更广大的消费端。改变势在必行。


麻竹笋产品,图源:南都

“跨界组合”的点,就是在这时冒出来的:将英德红茶裹入麻竹叶,做成小巧的竹叶粽子茶;或者与本土豆腐品牌联手,做成低卡低脂肪的笋丝豆干,受到年轻女性群体欢迎。这两年,团队还把心思转到包装上,“能不能把国潮和文创的要素融进去,做点新的东西出来?”

☛ 胡兵安:专攻麻竹笋深加工“先练兵”

相较之下,“老将”胡兵安的打法则要谨慎些许。这名来自湖北的中年人,在2021年被西牛麻竹笋吸引而来,与当地人合作创办了“英德华笋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专攻麻竹笋深加工,春节前夕,第一批产品已经生产出来,有红油笋、笋干和山椒脆笋等即食食品,销量还不错。但胡兵安不打算做太快,“先练兵,看看市场的反应。”

☛ 曾启煌:搞品牌才有出路

本地人、外地人,形形色色的面孔涌入小城,带来了活力,也带来竞争。年过六旬的曾启煌是英德市全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无形的压力笼罩着他,“不搞品牌不行的,拼不过人家。”他告诉记者,合作社投资了600多万,预备今年开设一个厂,机械已经备下。“产品我都想过了,什么红油笋、鸡丝笋,就做深加工。”

越来越多人和钱汇入这片剑指百亿产值的“蓝海”。仅西牛镇一镇,麻竹笋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立59家,家庭农场及麻竹加工作坊多达200多个,100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若扩至全市,数字还要往上再翻上几番。“实现百亿产值,没问题的,很快的事情。”黎水清乐观地估计。


No.4

热潮之下,日日求新

西牛麻竹笋拟扬帆“出海”

“西牛麻竹笋”名声越来越响亮,企业家们试图将这条路走出更多新意。

没人能否认

西牛麻竹笋正在经历一股热潮

这两年,社交平台上西牛麻竹笋的“带货笔记”越来越多,走进大城市便利店,即食笋制品依次铺开,产地正是英德。5月笋季到来,英德市内的高速公路上多了很多大卡车,汁水丰沛的鲜笋、脆中带韧的笋干、口味咸辣的笋制品,将被输送至全国乃至世界多地的餐桌。

麻竹笋带来的财富肉眼可见

靠着百亩笋林,谢文生在镇上盖了一栋两层高的小洋楼,市里也买了一套,他说“很知足”。官方数据显示,英德全市麻竹笋从业人员已超8万,仅麻竹笋一项,种植户年收入可达15万元。


工人对笋干进行精剪,图源:南都

在英德,从麻竹笋产业链的顶端至末梢,希望跟山峦间的雾气一样腾腾。

企业家们试图将这条路走出更多新意

江斯娜团队曾在一次直播中创下了4小时卖出10万包即食麻竹笋的成绩,“基本盘相对稳固了”,下一步,这几名年轻人想转战跨境电商,扬帆“出海”。

胡兵安则瞄准了预制菜里的巨大商机。他盘算着,能不能把麻竹笋跟海里的鱼、地上的鸡结合起来,也加入这个赛道。

“老骥伏枥”的曾启煌则准备去一趟广西,“跟螺蛳粉厂家谈一谈,打打前站。”黎水清也希望把自家企业的规模再拓一拓,“毕竟前景这么好。”

一拍、一斩、一剥,笋农谢文生的生活仍充实而具体。“世界的变化可真快啊。”五月的山间,谢文生如此感慨。在他面前,栽下不久的笋苗在地里攒着劲儿,探出尖尖的头。“很快就会长好了。”大地最雄浑的力量就是万物的生长,对此,他笃信不疑。

No.5

小城再出发

金融发力、完善标准,朝百亿产业迈进

百亿产值的目标在前。值广东“百千万工程”发力之际,西牛麻竹笋产业如何做大、做优、做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清远市、英德市以多举措促进麻竹笋产业发展。

☛ 金融支持方面

清远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清远市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西牛镇试点)实施方案(试行)》《清远市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风险补偿资金(西牛镇试点)实施方案(试行)》等政策,目前已有4家企业获贴息贷款放款1550万元。

英德市除出台“金笋贷”外,还与多个单位创新推出西牛麻竹笋价格指数保险,提高重点区域麻竹笋抵抗价格波动风险能力。根据计划,首批保险目标在西牛镇推广试点承保10000亩。

☛ 标准化方面

英德市已针对麻竹笋产业的全链条确定了15项相关标准,不日即将公布。另据清远市农业农村局的发展计划,将于西牛镇建设西牛麻竹笋产业展示中心,预计今年6月前可完成项目建设。

时下,英德市正大力发展麻竹笋百亿农业产业。记者获悉,英德市已确定2023年新增麻竹笋种植面积20万亩的目标,今年已新增麻竹笋种植面积7.19万亩,总面积80万亩,实现24镇(街)全域分布种植。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周昌和 凌慧珊 关健明

执行:林少娟 麦洁莹 杨小旻 邓志鹏 陈艺丹

实习生 李明怡 曹瑾怡 陈嘉宝

设计:金国华 原毅 何欣

图片来源:中共英德市委宣传部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