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市委网信办指导,由奥一网基层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网上群众路线创新论坛在深圳改革干部开放学院举行。由南山区委组织部选送的案例——“五长六岗”社区治理工作机制”,获评2023年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十大创新案例”。
社区是城市运行的基础和底盘。近年来,南山区以社区治理工作抓手,不断总结、优化、再提升,实施“五长六岗”社区治理机制,形成“五长”并行、“六岗”共进的工作格局,打通“区—街道—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六级联动,延伸治理末梢、下沉治理资源、强化居民参与,推动社区治理走深走实,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着眼“小”字,织密精细“一张网”
加强制度引领。针对社区治理层级众多、工作难以“直插到底”的实际,印发《关于优化“五长六岗”工作机制深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若干措施》,同步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楼栋长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连同后续调度、保障、督导等工作举措形成“1+1+N”制度体系。细化治理单元。在街道层面,建立以分管网格工作的党工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明确各层级挂点人员构成和职责任务,确保各项任务扎实落地。构建“区—街道—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六级联动治理架构,将全区划分为395个片区、1580个网格,管理2.89万幢楼栋,将治理颗粒度有效“降解”至楼栋层级。明确“五长”职责。固定设置由理事长(街道处级领导)、社长(社区党委书记)、片长(街道挂点干部、社区“两委”成员)、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区直挂点干部、街道编外人员为副网格长)、楼栋长(物业人员、热心居民等)构成的“五长”,工作职责从统筹片区整体发展逐步细化至协调楼栋“家长里短”,分层分级抓实抓牢本片区治理任务落实。灵活设置“六岗”,普遍设置名单管理岗、诉求采办岗、关爱服务岗、纠纷调处岗、邻里互助岗、文明劝导岗等6类服务岗位,各社区可结合自身实际,对岗位设置进行数量增减、类别变更,配置符合辖区特色的“六岗”人员队伍,打造“美美不同”的社区治理样板,最大程度贴合基层治理实际。截至目前,发动各类楼栋长9619人(其中党员3582人)、“六岗”人员约1.6万人,大幅延伸治理末梢。
立足“大”字,做大做强“朋友圈”
广泛发动居民力量。通过开展社区运动会、党群来服市(服务市集)、社区邻里节、社区能人坊、能人工作室等社区营造等系列活动,聚焦同乡、同业、同趣缘等居民聚合“公约数”,支持、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培养一批“听党指挥”的社会组织“领头羊”积极参与“五长六岗”。如,南头街道田厦社区结合辖区南贸市场湖南籍商户较多的实际,发动同乡会会长带动其他成员担任楼栋长,加强市场环境管理;沙河街道文昌街社区邀请小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楼栋长,在其带领下小区楼栋长队伍由3人壮大至65人,并主动承担小区安全检查、环境改造、湖泊巡护等工作。充分调动“两新”力量。积极挖掘快递、外卖等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力量,发挥其熟悉片区情况、经常走街串巷的优势特点,目前已有10246名“小哥”登记在册,通过“每天兜一圈、每次聊两句、每周跑几家、每月学一次”的方式,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从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如粤海街道大冲社区结合地处城市商业中心、辖区快递、外卖送货量大的实际,创新组建约120人规模的“小哥”服务队,有8人担任片区楼栋长,队长杨磊还当选南山区人大代表。
(“五长六岗”上门了解群众需求)
聚焦“多”字,增加社区“好帮手”
针对区直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任务不明确、没有成就感、下沉意愿不强等问题,南山区从社区需求端入手,夯实区直党员干部“双报到”工作机制。区委组织部制定指引,社区设置20多个服务岗位、梳理居民需求清单和“微心愿”等,区直单位在职党员认岗、领单,实行积分管理、定期公布,党员报到情况与干部年度考核、提拔重用、党建述职考核等挂钩,推动机关党员力量、治理资源有效下沉,形成齐抓共管落实好“五长六岗”的工作合力。如,报到区直机关党员认领社区副网格长,发挥自身优势带动本单位资源有效下沉,并协助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协调解决本网格内群众诉求事项和工作难题;党员在工作地、居住地报到后,就地加入社区党员先锋队、转化为片区“六岗”人员,深入参与社区服务,打卡签到、认领任务、记录时长等结果将在“深圳智慧党建”平台的“家园共筑”模块详尽记录。截至今年7月1日,全区组建各类党员先锋队196支,区直机关党员担任“五长六岗”1200余人,领办完成社区“微心愿”2419项。下一步,区委组织部还将探索对区外机关党员出具表扬信、反馈信等举措,对于不愿意“亮身份”参与“双报到”“五长六岗”服务履职的干部,将由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对其开展诫勉谈话。
围绕“少”字,减少盲区“全覆盖”
除物业小区外,对于城中村、老旧小区、无物业小区、楼宇园区等特殊性区域,为避免“五长六岗”工作机制落地难,通过设置定制化岗位、使用本地化队伍、推动差异化任务等方式,形成多个“五长六岗”治理“单行本”,着力消除制度盲区。如,针对城中村流动人口多、党员数量少、居住环境条件较差等特点,西丽街道麻磡社区组织辖区党员、热心群众成立志愿服务队,对应本社区“六岗”职责成立6支专职治理队伍、统筹各片区“六岗”治理任务,实现“五长六岗”机制在村内有效覆盖。针对老旧小区配套设施老旧、物业服务质量低、民意诉求复杂多元等特点,南山街道月亮湾社区适当增加“纠纷调处岗”人员规模,并由小区党支部书记牵头,带领楼栋长和“六岗”人员代表统一与街道执法队、物业方、意见不同居民方代表进行沟通,大幅改善小区居住环境和邻里氛围。针对无物业小区管理难、公共服务缺位等问题,蛇口街道大铲社区以辖区无业委会、无物业管理公司的国土楼为试点,发动片区楼栋长、“六岗”人员,组建居民理事会承担日常管理工作,推动居民自管自治。针对商业楼宇服务企业经济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粤海街道后海大商圈党委试点由街道挂点“片长”同步担任主要商业楼宇“第二楼长”,“一人一楼”承担接收办理企业诉求、帮助企业寻找上下游合作伙伴等职能,助力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长六岗”成为社区治理重要志愿力量)
紧扣“强”字,抓住关键“强基础”
针对社区治理工作基层落实难、队伍力量弱、持续性不强等老大难问题,瞄准关键节点补齐工作短板,打牢工作基础。紧紧抓住楼栋长这一核心群体。楼栋长既是“五长”中最基层、最贴近群众的一环,又是“六岗”人员信息日常流转、汇总向上报送的“大脑中枢”,在“五长六岗”机制中起到起承转合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印发专项文件,对于楼栋长队伍的建设发展、选拔任用、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规定,并通过注入经费推动街道级楼栋长协会实体化运作、明确优秀楼栋长可进入社区党委班子、为楼栋长购置工作保险等,为推动楼栋长履职尽责全方位保驾护航。牢牢把控激励配套这一问题关键。为妥善解决基层反映“六岗”人员无履职补贴、身份认同感低、工作保障不充分等影响其持续参与积极性的问题,通过多渠道探索设置制度配套等方式,探索给予楼栋长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减少“五长六岗”履职后顾之忧。如,通过“小社区·大舞台”活动等,宣传表彰一批“五长六岗”先进人物、优秀案例,统一制作“五长六岗”LOGO、工作证、马甲等身份标识,增强楼栋长队伍美誉度和认同感;通过探索成立社区基金等方式对“六岗”人员进行直接经济激励,推动实现楼栋长和“六岗”人员工作履职与志愿者志愿服务身份互通、时长互认、补贴互享,并持续推进“五长六岗”服务时长可在社区兑换物资、服务,通过汇合各类激励渠道,让治理资源向基层“五长六岗”合理倾斜。
紧盯“弱”字,捕捉社区“弱信号”
发挥“五长六岗”工作机制关注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基本属性,用足用好“五长六岗”离居民群众最近的“哨点”“探头”作用,诉求采办岗、纠纷调处岗等“六岗”人员关注收集社情民意“弱信号”后,交由楼栋长汇总后报网格长,网格长第一时间通过“@南山—民意速办”平台上报反馈并迅速介入调处。通过“五长六岗”与精准采集、研判风险、找出问题,最终实现迅速有效分拨至各单位办理。同时,在实现问题解决后将对于情况类似、原因类似、问题类似的诉求加以分类归纳,总结提炼工作方法,实现“处理一件诉求、解决一批问题、应用一类场景”,以新时期“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为行动主线,主动了解、靠前解决,推动矛盾纠纷在早在小在当地化解,如沙河街道明珠社区开展“夜明珠”行动,每周四晚由社区党委组织发动居民小区楼栋长,通过“夜话”“夜巡”“夜访”形式,主动上门了解居民群众“急难愁盼”,成功解决文明养宠、“四害”消杀等一批民生实事。今年以来,通过“五长六岗”工作机制,结合“@南山—民意速办”平台加强问题隐患排查上报,全区累计上报网格事件14.6万件,其中涉敏感舆情事件968件,均在街道层面办理完毕,真正实现未诉先办、源头解决。
(让“五长六岗”获得激励、闪闪发光)